聊聊商超货架的尺寸规划,确保空间利用最大化

广东协达货架
2025-10-30




    开一家超市或便利店,最让人头疼的事莫过于——明明货不少,可看着店里总感觉乱糟糟;要么挤得连转身都困难,要么空荡荡像被“偷走”了一半面积。其实问题多半出在货架的尺寸规划上!今天咱们就唠唠怎么通过科学设计货架大小,让每一寸空间都物尽其用。



一、先搞懂你的“战场”有多大
别急着买货架!第一步要先量清楚门店的实际可用面积。很多新手容易犯的错误是直接照搬别人家的方案,结果发现自家店面形状特殊(比如狭长型、带柱子),硬套反而浪费角落。根据《零售业态选址规范》显示,国内中小型商超的平均坪效差异中,约30%源于动线与陈列不合理。建议你拿尺子实地画个草图,标注出承重墙位置、消防栓、空调管道这些固定障碍物,再开始规划货架摆放。

如果你家店进门是个宽6米的长方形大厅,千万别把第一排货架做成1.8米高的大家伙!顾客一进来就被挡住视线,后面藏了什么好货根本看不见。这时候更适合用低矮些的组合式货架(建议高度≤1.5米),既能保证通透感,又能分层展示商品。



二、不同区域要有“专属定制款”
你以为所有货架都能用统一尺寸?那就大错特错了!就像穿衣服要看场合,货架也得按功能分区来调整。

① 入口黄金区:抓眼球的小个子
门口三米内的货架堪称“流量密码”。这里适合放促销品和高频消费品(饮料、零食)。推荐使用单层板宽度4050cm的轻型货架,高度控制在1.21.4米之间。为啥这么矮?因为这个区域人流量最大,矮货架能让更多顾客一眼扫到全貌,伸手就能拿到东西,结账时也不会堵车。某连锁便利店数据显示,将入口货架降低10cm后,单品销量提升了18%。

② 主通道两侧:稳扎稳打的主力军
中间区域的货架承担着主力存储任务,这时可以考虑稍高的款式(1.82米),但要注意层间距!普通商品的包装盒高度通常在2530cm左右,加上标签牌厚度,每层间隔至少留35cm才够灵活调整。有个小技巧:底层可以稍微密一点(30cm/层),顶层适当放宽到40cm,因为高处放整箱囤货的概率更高。

③ 墙角&立柱旁:见缝插针的机会主义者
遇到尴尬的三角区或者围着柱子的地方怎么办?试试异形货架!转角处用L型货架拼接,立柱周围做环形包围,哪怕只有半平米也能塞下几排泡面或纸巾。记得给这些“边角料”区域配个小梯子,方便补货员够到高层。

货架1736.jpeg


三、三个容易被忽视的细节杀手锏
光顾着整体布局还不够,这几个细节直接影响最终效果:

✅ 深度控制原则:一般货架深度不超过0.6米,否则里面的东西会被外面挡住。如果你非要做深柜存酒水饮料,必须在背面加装反光镜面,不然顾客永远看不到第三层以后的商品。
✅ 底部悬空设计:现在很多新型货架底部留出1015cm空隙,不仅能放扫地机器人进出,还能让穿高跟鞋的女顾客轻松够到下层物品。这个改动看似微小,却能让清洁效率提高40%以上。
✅ 模块化组合思维:优先选择可拆卸组装的钢木混合材质货架。未来想扩展母婴用品专区?加两组带挂钩的配件就行;突然要做临期食品特卖?拆掉背板换成网状围栏立刻变身促销车。



四、真实案例告诉你什么叫“后悔药”
记得有一次帮了朋友改造了他的社区超市。原先他贪便宜买了一批2米高的统一规格货架,结果出现两大悲剧:一是冷冻柜上方的空间全浪费了(冰箱本身有散热需求不能紧贴);二是靠窗的位置光线不足,深色瓶装饮料摆在高层根本看不清生产日期。后来我们重新定制了阶梯式货架,从窗口往里逐级升高,配合轨道射灯,当月饮料销售额翻了三倍!

    货架尺寸规划就是个“精细操作”的技术活。既要算数学公式(面积×层数=容量),又要懂心理学(哪个高度最容易冲动消费),还得兼顾实用性(搬运工能不能轻松上下货)。下次你再看到整齐划一却死气沉沉的货架,不妨想想:是不是该给它们换个更聪明的身材了?


阅读0
分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