货架仓储升级:工业机器人技术改造成功案例

广东协达货架
2025-10-31




    在全球制造业向智能化转型的背景下,传统仓储模式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——人工成本攀升、分拣效率瓶颈、货物管理精度不足……这些问题如同枷锁,制约着企业的供应链效能。而工业机器人技术的崛起,为现代仓储体系注入了革命性力量。近期,广东某大型家电制造企业携手广东协达货架公司,完成了一次堪称典范的“货架+机器人”智慧仓储改造工程,不仅实现了降本增效,更为行业提供了可复制的技术升级范本。



痛点倒逼改革:老旧仓储系统的三重困境
该企业在改造前采用的是典型多层横梁式货架+人工叉车作业的传统模式。随着订单量激增,原有系统暴露出三大核心问题:   
✅ 人力依赖度高:高峰期需投入大量临时工完成拣货、搬运任务,人员流动性大导致差错率居高不下;   
✅ 空间利用率低:固定通道占用约30%的有效存储面积,高层货品存取困难,库存周转率长期徘徊于低位;   
✅ 数据断层严重:纸质台账与实物难以实时同步,盘点耗时费力,无法满足电商渠道快速响应的需求。   

这些痛点直接反映在财务报表上——年均因错发、漏发产生的赔偿费用超百万元,仓库坪效仅为同类先进企业的60%。管理层意识到,仅靠局部优化已难解根本之困,必须借助工业级自动化方案重构整个仓储生态。

货架1757.jpg


破局之道:定制化“货架+机器人”协同方案
针对客户需求,广东协达货架团队联合技术合作伙伴,设计出一套深度融合硬件设施与软件系统的改造方案,其精髓在于“精准匹配”与“弹性扩展”两大原则:   
1. 货架结构的科学重构   
根据SKU特性重新规划货位层级,采用加厚冷轧钢材质的重型搁板式货架,承载能力提升至单层800kg,适配各类家电产品的高密度存储;   
创新设计窄巷道布局,将主通道宽度压缩至传统模式的1/2,配合激光导航AGV小车的精准定位,释放出额外25%的可用存储空间;   
关键节点加装防撞护栏与感应装置,既保障机器人运行安全,又避免货架受撞击变形。

2. 工业机器人集群的深度集成   
入库端:部署六轴机械臂完成卸货码垛,通过视觉识别系统自动校验货物尺寸与标签信息,准确率高达99.9%;   
存储端:多台潜伏式AGV小车按WMS系统指令穿梭于货架间,实现“货到人”拣选模式,拣货效率较人工提升4倍;   
出库端:复合机器人搭载RFID读写器,同步完成打包、贴标、称重等工序,并与ERP系统无缝对接,实现全流程可视化追踪。



实战检验:从“体力活”到“脑力活”的质变
经过三个月的调试与磨合,新系统展现出惊人的蜕变能力:   
效率跃升:日均处理订单量从改造前的1.2万单增至3.8万单,峰值时段可同时调度50台AGV协同作业;   
时效缩短:从订单下达至出库装车的全周期时间由72小时压缩至8小时,紧急订单能做到当日达;   
管理提质:依托数字孪生技术构建的3D仓储模型,管理人员可在大屏实时监控每个货位状态,库存准确率达到99.98%;   
能耗优化:机器人采用锂电池供电+自动充电策略,相比柴油叉车每年减少碳排放量相当于种植1200棵树。


更值得关注的是人机关系的重塑——原本从事重复性劳动的员工经过培训后,转型为机器人运维工程师、数据分析员等新型岗位,人均产值提升了三倍。这种“机器换人不减岗”的模式,成为本次改造最温暖的注脚。



经验启示:智能制造时代的仓储进化论
这个案例揭示了三个关键趋势:   
🔹柔性化是王道:模块化设计的货架系统能够快速适应不同规格的货物,配合可编程机器人形成动态调整能力;   
🔹数据驱动决策:当每一件货物都有唯一的数字身份,每一次位移都被精确记录,仓储管理就从“经验判断”进化为“数据决策”;   
🔹生态协同共赢:从货架制造商到系统集成商,再到终端用户,产业链各环节的紧密配合决定了智能化改造的成败。

    作为深耕仓储设备领域二十余载的企业,广东协达货架始终坚信:真正的智能仓储不是简单的设备堆砌,而是让每一寸空间、每一个流程、每一位员工都能发挥最大价值。此次成功实践再次证明,只要找准技术落地的场景切口,传统制造业完全能够在数字化浪潮中焕发新生。如果您也希望为企业仓储按下“升级加速键”,欢迎联系广东协达货架,我们将根据您的实际需求,量身定制专属的智慧仓储解决方案。


阅读0
分享